为迎接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人工智能学院举行教师教学创新比赛初赛。本次大赛由人工智能学院兼职督导张哲副教授主持,评委由校长助理兼教学质量管理处处长姚晓菊,督导处督导高林教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鞠剑平、副院长熊才高、副院长詹翠丽以及人工智能学院五位兼职督导担任。人工智能学院咸宁校区李忠明副院长亲自带领咸宁校区老师到武汉参赛,学院其他领导及部分教师全程观摩比赛。
通过教师个人自荐和各教研室的推荐,共确定9名教师参加此次创新大赛初赛。本次比赛由人工智能学院统一组织,比赛采用“5+15+10的形式:5分钟说课+15分钟教学示范+10分钟指导与交流进行”,讲课顺序在赛前一天通过协商决定并通知到人。12月9日上午九点,在鸿博楼J1教室进行现场讲授比赛,评委根据量化的比赛评分标准独立打分,计算参赛成绩。
院长鞠剑平发表讲话,他表示,本次比赛目的在于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未参赛的教师们也可以吸取经验,因材施教、带来自主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教师积极参与活动,丰富教学方法、模式,聚焦教学创新。
参赛老师们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精彩纷呈。每位参赛教师坚持“以本为本”,按照“上好一门课”竞赛理念,紧扣教学大纲,围绕重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
万飞老师《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课程教学以场景为切入点展开,重点分析TCP传输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底层逻辑和协议,课堂拿捏精准,学生沉浸其中。
宋志雄老师《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的方法来展开,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互动性。通过重点讲解图数据结构的遍历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深度优先搜索(DFS)算法的理解。学生学习抽象算法知识点的过程变得有趣且高效。
李姗珊老师《Java程序设计流程控制之循环结构》课堂教学,以课堂回顾的方式导入新课,按照逻辑结构带领学生渐进式地学习循环结构的三种形式,然后逐步深入讲解每种循环结构的语法和用法,并通过例子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编程思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沉浸于学习的氛围之中。
尹晨光老师《贝叶斯公式》的课程教学,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从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出发,引出贝叶斯公式,让学生理解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之间的转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增强诚信意识。
熊珍珍老师《函数参数的传递》课程教学以函数定义中的参数为切入点展开,详细介绍了四中函数参数传递的方式以及其中方式混合时要遵循的条件,重点讲解了打包和解包的概念及用法,课堂节奏把握准确,案例讲解详细清晰。
饶宁老师《String对象的查找字符串方法》课堂教学以相关示例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介绍了查找字符串的三个函数的用法以及特点。
吴函老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以全英文进行授课,采用“学、演、辩、评”的创新模式,以html网页编程为案例,全方位训练学生运用英语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
万宝平老师的《TCP的传输效率》课程以问题为导向,以交通模型类比TCP报文段传输过程,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易学易懂。
吴晓莉老师《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以展示真实作品为开头,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然后运用多媒体和智慧课堂等手段与学生互动,将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充分掌握了3D打印机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对调节Z轴距离的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
赛后,校助姚晓菊处长对参赛的每位教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姚处结合自身指导或参赛获奖的亲身经历,就专业课与思政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材料的精心准备与PPT制作、教案的设计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就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打造高效高阶课堂,提高育人成效,与教师们进行了经验分享。督导高林教授强调大纲、教案的重要性以及教学创新点的体现。
各位评委对授课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学内容与科研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语言教态、教学特色等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现场打分。经过现场评审和评委老师综合考评,决定推选参加校赛团队。
本次教学大赛不仅是对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基本功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学院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持续迭代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